近段时间以来,监管层面对於非国标产品打击力度不可谓不强,仅以《东方烟草报》2月8日发布的《持续保持监 管高压态势 织密未成年人“保护网”》一文中披露的数据来看: 去年10月1日至今,全国各地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2.6万人次,检查销售网点12.1万户次;查处非法 电子烟 案件59 3起,查获非法72.38万支,案值5.07亿元——可见力度之大。
持续推进合规化的进程,一方面实实在在地让坚持合规经营的店主看到了曙光,另一方面也让似乎让另一品类看 到的希望——口味棒。作为“物理外挂”,口味棒完全依附於国标产品,相关从业者曾直言:水果味一日不消失,口 味棒难有出头之日。
如今,非国标水果味流通已经大为减少,口味棒的生存状况具体如何呢?面对当下市场进一步合规化的趋势,口 味棒是否会迎来复苏呢?目前看来,答案或许是否定的。 品牌骤减,热度不再 在去年10月10日发布的《口味棒市场走俏,专家:是否归为类烟产品是关键》一文中我们曾提到“据格物不完全 统计,目前已有不下於10个品牌推出了口味棒”。
当时的这一数字还是只是统计了有明确推广动作的品牌,实际上已经布局这一产品的远远不止於此。而据某口味 棒从业者在最近的交流中向我们透露,其估计目前已经退出口味棒行业的企业,已经不低於二十家。 不只上游供应端持续火热,零售终端也曾一度热情高涨。积极申请各个品牌试用成为不少店主的日常,货比三 家、收集反馈、大量下单的店主也不在少数,口味棒一度被视为“救命稻草”。 但就格物近几个月的观察来看,口味棒品牌数量不仅没有随国标的全面执行而迎来明显增长,反倒是大多品牌渐 渐失去了声量,既没有产品更新,更不再进行市场投入,先后冬眠状态。
口味棒品牌现状如何?我们与多位从业者进行对话后,发现存在以下几类情况: 停产躺平,代理发货:这类品牌大多为代工模式或轻度参与生产,但入局早知名度较高,趁着行业热度较高时, 大多采用了区域代理模式,而后者往往都压了一批货在手上。由於短期内供过於求,他们不少已经选择停产,且不再 进行市场推广,让各地代理慢慢消化已有库存。 不敢投入,是这类品牌的共同特征。此前格物与某口味棒品牌针对未来规划进行了交流,其表示手上已有新品